首页

家长已经没有任何要求,孩子为什么还有抑郁症?

发布时间:2025-07-02 17:30:00

我的大部分青少年来访者,几乎有一个共同现象:他们的父母,曾经对孩子寄予厚望,一定要考出好成绩、进名校。

 

一旦孩子被检查出抑郁症,甚至有了自杀行为,父母开始痛定思痛,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听很多家长说过:“我们现在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只要她快乐就好。”

 

奇怪的是,孩子并没有快乐起来,仍然在抑郁中,或者沉迷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并没有回归现实。

 

01

孩子抑郁的常见原因:低价值感

 

这些家长的假设是:孩子生病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之前的高压所致。那好,现在完全没有任何压力,你总该好了吧?

 

奇迹却并没有发生。怎么回事呢?

 

因为,很多孩子抑郁的原因,并不是表面的高压,而是外界环境长期给他们塑造的不良认知:低价值感。

 

这种低价值感,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

 

“我如果考不上985高校,我的人生就完了。”(把自我价值和名校划等号)

 

“我爸妈已经对我不抱希望了,我没有任何价值。”(把自我价值和父母的希望划等号)

 

“如果我成绩不理想,老师和同学会嘲笑我。”(把自我价值和别人的评价划等号)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名校、父母、老师同学联系起来,而不是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他的内在自卑感、恐惧感会越来越大,抑郁也会逐渐降临。

 

这就是为什么我发现,当一些抑郁症的青少年发现父母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反倒非常不适。

 

有一个抑郁孩子非常委屈的告诉我:“自从我生病后,我妈就什么都顺着我,也不对我学习有要求了,我觉得她特别假,我不希望她这样。”

 

那么,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家长又该怎么做?

02

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家长能做什么?

 

根据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的解释,以及我的临床观察,大部分孩子抑郁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负性认知,他们经常有一些僵化的“人生规则”,例如:

 

我必须要如何如何,才代表成功;

 

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才有价值;

 

我一旦如何如何,就会让父母失望。

 

因此,只有让孩子有更灵活、更现实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才能从抑郁症的“牛角尖”中爬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父母需要做的还能做什么呢?

 

我觉得可以从如下两点做起(绝不是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

 

1、欣赏孩子,认可孩子,顺势而为

 

我的一位督导老师曾经和我说过,很多家长不会“认可孩子”,他们以为“认可”就是盲目的肯定孩子的一切行为。

 

其实,认可是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的优秀品质。这首先需要家长从自己狭隘的价值观中走出来。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是一位高级物理教师,性格严谨,在他的价值观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遗憾的是,他的儿子,偏偏喜欢摇滚、Rap还有“乐队的夏天”,偏偏不爱读书,理科成绩更是一塌糊涂。

 

我和这位家长说:你有没有发现你儿子很适合搞艺术、玩音乐?与其纠正他、扭转他,不如给他找合适的平台,去发挥他的天赋。

 

这位老师毕竟是教育工作者,终于承认“行行出状元”,开始支持孩子的音乐梦。

 

(后来我发现,原来这位老师想让孩子学数理化,其实是想让儿子完成他自己未竟的名校梦。)

 

2、走进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

 

一些父母苦于孩子不和他们说心里话,自己没法走入孩子的内心,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例如,一位单亲妈妈就和我抱怨,她初三的女儿,整天愁眉苦脸,问她也不说话。妈妈很想知道女儿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女儿却不和她沟通。

 

有一次,这位妈妈和我提到她女儿过生日:“我问女儿要什么生日礼物,你猜她想要什么?她想让我陪她去染发!是我和她一起染!我气坏了,给她讲了半天道理,这都初三马上要中考了,天天想什么呢……”

 

我笑着对这位妈妈说:“看来,你女儿尝试着邀请你走入她的世界,你却拒绝了她……”

 

这位妈妈很聪明,这句提醒让她恍然大悟。

 

原来,她一方面想了解女儿,但是当女儿没有顺着她的心意说话、行事时,她惯常的方式是说教。怪不得她女儿什么也不想和她说。

03

抑郁症的反面不是躺平,而是热爱

 

我常常感慨,“理解万岁”这句话一点也没错。理解别人,真的是很难的事情。这要我们放下自己的很多成见,真心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很多父母需要学习的地方。

 

即便对心理咨询师来说,和抑郁症的孩子相处有时候也并不容易。很多青少年来访常常在一次咨询中,说不了几句话。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一般人会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以为这是对抗自己。

 

所以,对很多父母来说,卸下孩子的所有压力,不再对他们有任何要求,这可能是最容易做的事情。不过,却并不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

 

抑郁症的反面不是“躺平”,而是热爱和动力。

 

作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不幸有了抑郁症,你能够配合心理咨询师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孩子的自我价值,不再把人生价值局限在某些单一的标准中。让孩子去做真正热爱的事情。

 

这首先需要父母能够认可孩子,也需要我们理解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放下身段,自我成长。在这个时代做父母,也是要“与时俱进”的。

 

最终,当孩子能够自我认可、自我欣赏,也理解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过的时候,抑郁症状就会大大减轻,甚至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