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心理咨询常见的5类误区
在中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大众对于心理咨询的接受度不高,加之目前有关心理咨询的科普教育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等种种原因,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
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的求助愿望,使当事人错过得到帮助的机会,还会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在本篇中,我们将澄清大众对心理咨询的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去做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病
或许,这是对心理咨询最常见、最根深蒂固的误解了。
这个误解可能来源于我们知道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往往是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的。
其实,像你我这样的正常人也是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甚至可以说,存在发展性问题或适应性问题的正常人更加适合接受心理咨询。
什么是发展性问题或适应性问题呢?
它们是指普通大众在发展与适应方面存在的困扰,比如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和学习问题、升学就业问题、婚姻家庭方面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生病了就得去看医生,其实心理也一样。
在生活中,当我们因为压力或无法解决的困难感到迷茫、痛苦、无助时。
心理咨询能够为我们提供安全的空间促进自我觉察与反思、帮助我们发掘积极的力量,改善情绪,获得应对困境的能力。
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不仅不是病人,相反是生命的勇者,有勇气面对困境,有勇气信任专业的力量,有勇气自我超越,收获成长。
误区二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跟找朋友聊天没什么区别
心理咨询面对面会谈的形式看起来有些像朋友聊天,但是作用原理和效果却大有不同。
一方面,心理咨询是一种刻意营造的安全人际关系,有会谈目标和方向,咨询师的每一个反馈都以当事人的利益优先。
因此,在咨询关系中当事人可以更安全地进行自我觉察与反思,并尝试构建新的方法去面对困境。这种深度往往是与朋友闲聊无法企及的,也是咨询能发挥效果的关键。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发现在咨询中存在大量的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行为同步。
比如音调、头部运动、身体运动、面部表情、呼吸频率、皮肤电、脑神经活动等,这种同步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起工作同盟,促进咨询效果。
误区三心理咨询师会直接给我建议,告诉我该怎么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直接给建议和答案。
为什么不直接给出建议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比直接给建议,咨询师更重视的是与来访者共同协作,建立工作同盟,一起来探讨和面对当下的困境,探索改变的方案。
因为我们知道,当事人眼前的困境与他一直以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有关。
单单解决当下的问题并不能使当事人的问题得到“根治”,而在与咨询师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当事人能够完成从探索到领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同时付诸于行动,有效地解决问题,超越困境。
误区四心理咨询会让我对咨询师产生依赖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助人自助”,协助来访者自我觉察、自我照顾、自我成长,而不是让来访者依赖咨询师。
如果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这往往意味着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移情。
这时候需要咨访双方更加真实、深入的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感受,将移情反应转化为促进来访者领悟和改变的机遇,将“依赖”关系转化为一段积极的关系。
在这段关系中,咨询师成为帮助来访者探索自我的工具,成为来访者面对咨询室之外世界的支持力量,直到来访者有力量独立面对众多的生命议题。
误区五心理咨询很贵,不值得
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心理咨询/治疗是有效的。
相比咨询很贵,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咨询才是有价值的”。
心理咨询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上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合作关系。
收费保证了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合作契约,在契约的保护下,咨询师进行有尊重的倾听和专业引导,协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
而来访者,则需要和咨询师一起,积极参与到咨询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来促进自我改变。
如果来访者经济上有所限制,大型综合医院或者精神卫生中心都提供时长有限、但价格更经济的心理咨询服务。
另外,很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中心,中心常设的心理咨询服务对在校学生是免费的。
-
下一篇:暂无